房屋安全鑒定、工程設計司法鑒定許可證
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抗震鑒定資質
技術介紹:
建筑物鑒定與加固是對已有建筑我存在缺陷和隱患可靠度降低等問題進行分析、評估,并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使其恢復原有可靠度,延長使用壽命的過程。同時由于業主對建筑物使用要求的改變,有時會對其進行加固改造等。根據國家對既有建筑的相關規范,加固改造前及房屋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不利情況等等均需要對房屋做相應的鑒定。
一、房屋鑒定的類別
(1)房屋可靠性鑒定
對結構建筑質量方面有懷疑的鑒定;建筑物達到設計基準期繼續使用的鑒定;增加房屋使用荷載或改變結構布置的鑒定;建筑物改造、加層或擴建前的鑒定;建筑物出現結構性損傷的鑒定;
(2)災后房屋損傷程度鑒定
火災后結構損傷程度、殘余承載力及結構可靠性的鑒定;水災后砌體結構房屋損傷程度鑒定。
(3)施工周邊房屋安全鑒定
施工前的證據保全鑒定;施工中及施工后的損壞原因、程度及安全鑒定。
(4)房屋損害糾紛鑒定;
(5)危險房屋鑒定;
(6)生產經營場所房屋安全鑒定;
(7)建筑結構抗震鑒定;
(8)建筑物建造年代鑒定。
二、鑒定方法
鑒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傳統經驗法、實用鑒定法和概率法。
傳統經驗法:主要以原有設計規范為依據,按個人經驗觀察及計算結果來評估結構可靠性的一種經驗方法。其特點是荷載計算以實際調查為準,材料取值以經驗評定為依據,對原設計采用的規范依據、理論計算、計算圖形加以分析,判定其與實際結構是否相符。這種方法主要是依據專家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對結構可靠性做宏觀評價,其具有鑒定程序少、花費低、方法簡單、速度快等特點。但結構比較粗糙保守,與專家的水平密切相關。
實用鑒定法:是在傳統經驗法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檢測手段和試測技術,對結構材料強度等實測值進行分析和計算,按規范要求進行綜合性鑒定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初步分析事故原因的基礎上,進行詳細調查、材料試驗和結構檢驗。然后逐項評價、綜合評定,對建筑物做出較準確的鑒定。這種方法的適用范圍比較廣,且有效性較高,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可靠性鑒定方法。
概率法:是運用概率和數理統計原理,采用非定值統計規律,對結構的可靠性進行鑒定。其是將結構抗力和作用效應之間建立一定的數量關系。只要計算出失效概率,也就能得出建筑物的可靠度。但失效概率是建立在大量統計數據基礎上的,而建筑物事故鑒定事先恰恰缺乏這些資料的收集,因而概率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中小學校舍抗震加固工作是一項全國性工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校舍安全問題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把學校建設成最抗震的建筑,被列為國家重點工程之一。
地震災區中小學校舍排查鑒定、加固改造和新建工作應與當地災后恢復重建相結合,統一組織實施,其技術要求還應遵守有關專門規定。
經排查需進行抗震鑒定校舍的鑒定應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校舍加固改造是針對經鑒定需加固改造的校舍實施加固改造,主要包括加固改造設計、加固改造工程施工、加固改造工程竣工驗收等環節。校舍加固改造設計應當以鑒定報告為依據。
經鑒定或加固后符合本細則要求的現有中小學校舍,其抗震設防目標是:當遭受與現有中小學校舍后續使用年限相應的多遇地震影響時,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即可繼續使用;當遭受與現有中小學校舍后續使用年限相應的相當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可能損壞,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當遭受與現有中小學校舍后續使用年限相應的按照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預估的罕遇地震影響時,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對于后續使用年限50 年的現有中小學校舍,具有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
相同的設防水準;后續使用年限少于50 年的現有中小學校舍,在遭遇同樣的地震影響時,其損壞程度略大于按后續50 年鑒定和加固的建筑。本細則中的現有中小學校舍指中學、小學的學生教學和生活用房,建筑類型包括:教學用房 (如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微機室、語言室等)、學生宿舍和食堂。
技術方式:
1. 面層加固法
在砌體墻側面增抹一定厚度的水泥砂漿或鋼筋、水泥砂漿的加固方法。
2. 板墻加固法
在墻側面設置鋼筋網并澆注或噴射混凝土的加固方法。
3. 外加柱加固法
在砌體墻交接等處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的加固方法。
4. 壁柱加固法
在砌體墻垛(柱)側面增設鋼筋混凝土柱的加固方法。
5. 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原構件截面面積并增配鋼筋,提高其承載力和剛度的加固方法。
6.外粘型鋼加固法
對鋼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鋼、扁鋼焊成的構架并灌注結構膠粘結劑,實現整體受力,約束原構件的加固方法。
7.增設抗震墻加固
當房屋因平面布局不合理、抗震橫墻間距過大而導致抗震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一般宜采用新增抗震墻的辦法進行加固。
8.外加圈梁一構造柱加固
適用于實際圈梁和構造柱布置不符合《鑒定標準》要求以及需要加強內外墻連接整體性的校舍。
9.鋼絞線網一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
高強鋼絞線網-聚合砂漿加固法是一種新型的加固技術。高強鋼絞線網具有強度高、不生銹、運輸及施工方便的優點。聚合砂漿為無機材料,與混凝土材料粘結性能良好,因此該技術具有耐腐蝕、耐高溫、耐老化、施工簡便等優點,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采用鋼絞線網一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法時,原墻體砌筑的塊體實際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7.5。
10.改變結構體系加固
改變結構體系加固法是采用一定技術措施改變原結構受力體系,降低控制截面內力,提高結構體系整體承載能力的一種加固方法。
11.粘貼鋼板或碳纖維布加固
當構件受彎承載力不滿足要求時,可采用在構件的受拉區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結構膠粘貼鋼板(扁鋼)或碳纖維布的方法進行加固。
12.增設抗震支撐加固
在目前大量使用的抗震結構體系中,從新增有效的抗側力構件入手,改變原結構體系剛度分布格局,形成在較大地震作用發生時由新加結構吸引并承擔大部分地震作用,使原有較弱老結構不發生大的變形,不產生新內力,從而確保新老結構各司其職,可以較好地保證加固后結構安全。
13.單跨框架結構的加固
新修訂的《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規定重點設防類的框架結構不得采用單跨框架結構,否則需進行加固。對于單跨結構校舍,不僅應針對構件進行加固,更要從增加結構冗余度、改變結構體系、提高抗震耗能能力等方面改善和加固結構。
14.填充墻加固及混凝土缺陷修補
填充墻能大幅度提高框架的初始剛度。雙面夾板墻加固填充墻能使填充墻的初始剛度提高約1倍,單面夾板墻加固填充墻能使填充墻的初始剛度約提高0.5倍,碳纖維加固填充墻框架的填充墻剛度衰減速度更小些。
當裂縫寬度超過《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時,應先修補裂縫,裂縫修補好后方可進行抗震加固。